提示

[X]
公民科學家側邊
芝山的青蛙
   
芝山岩是臺北盆地中少數僅存的自然綠地,保留了豐富的植物與物種,也是都市中的生態跳島。
  繼昆蟲調查後,園區的志工於2016年另自組「芝山蛙蛙調查小組」,以每月一次的瀕度,進行芝山岩地區的蛙類調查。調查結果共記錄5科10種的蛙類,其中以拉都希氏赤蛙的族群數量最多,為此區的優勢種,但同時也發現許多斑腿樹蛙(強勢的外來種),調查時若發現會全數移除。
  哇類雖分佈廣泛,但隨著棲地破壞、環境汙染、外來種入侵等影響,皆威脅其生存。且成蛙皮膚裸露,通透性高,對環境變化的感受敏銳,往往是環境改變或受汙染的先驅指標。因此本調查成果亦登錄於台灣兩棲類保育網,供全臺蛙類研究與監測。
  人與各種生物的生存息息相關,期望我們一同關心環境與周遭的物種,讓我們能共存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
 
   

拉都希氏赤蛙


學名 Hylarana latouchii (Boulenger, 1899)
特徵 體色紅褐色,背部兩側有明顯的側褶,所以俗名叫「側褶蛙」,叫聲為微弱綿長的「給~」,類似在磨牙的聲音,常在地面或水域發現牠們的身影。
 
   

面天樹蛙


學名 Kurixalus idiootocus(Kuramoto and Wang, 1987)
特徵 體色褐色,背後有X或H型的深色斑紋,腳趾前端有吸盤,叫聲為連續之「嗶、嗶、嗶」,會產卵在落葉下或土,平時可以在灌木叢或樹上發現牠們的身影。
 
   

褐樹蛙


學名 Buergeria robusta(Boulenger, 1909)
特徵 體色褐色,眼睛虹膜有T字形的斑紋,腳趾前端有吸盤,平時棲息在灌叢或樹上,到了繁殖季時,會聚集至溪流中繁殖,為了適應在溪流裡的生活,腳趾的吸盤特別大。
 
   

盤古蟾蜍


學名 Bufo bankorensis(Barbour, 1908)
特徵 身上佈滿粗糙的疣,眼睛後方有耳後腺,遭遇到生命危險時,會分泌毒液。求偶不會鳴叫,但雄蛙被雄蛙抓住時,會發出釋放叫聲,常在地面或水域發現牠們的身影。
 
   

斑腿樹蛙


學名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Hallowell, 1861)
特徵 斑腿樹蛙為外來種,外表與原生的布氏樹蛙相似,不容易分辨,叫聲為連續的「嘎、嘎、嘎」,不如布氏樹蛙響亮。斑腿樹蛙入親台灣後在各地擴散,可能會影響其他蛙類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