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X]
所有類別
在此類別
最新活動
環教體驗
企業家庭日
在地知識
漫遊芝山
主打活動
節慶活動
營隊活動
環教體驗
歷史人文
自然生態
生物觀察
團體預約
自然探索
環境回饋
在地知識
公民科學家
社區報報
綠色店家
志工園地
漫遊芝山
關於芝山
文化芝山
四季芝山
文創芝山
芝山公共藝術
資料下載
最新活動
環教體驗
企業家庭日
在地知識
漫遊芝山
主打活動
節慶活動
營隊活動
環教體驗
歷史人文
自然生態
生物觀察
團體預約
自然探索
環境回饋
在地知識
公民科學家
社區報報
綠色店家
志工園地
漫遊芝山
關於芝山
文化芝山
四季芝山
文創芝山
芝山公共藝術
資料下載
LINE客服
線上客服 LINE ID :
bagcasa.service
文化芝山
芝山岩遺址的發現,是在1896年,日本教師 粟野傳之丞在芝山岩山腳下拾獲像是石斧的石器,可說是台灣考古史上最早被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
芝山岩為一座孤立小山,舊名「圓山仔」。是一座第三紀之砂岩小山。其頂部平坦,係「松山期臺北湖」時代,小山沒入湖中,海浪沖打山頂而形成的台地。今日在山頂和山坡的岩石上,仍可見到被海浪沖打所留下的痕跡。山的總面積約25000平方公尺,山頂平坦約8000平方公尺。山頂海拔高度約40公尺,山下周圍平地海拔約7公尺。在史前時代,山頂、山坡及山下周圍平地,皆可作人類棲息活動之所。芝山岩600 萬年前,隨今日台灣露出海面後未完全改變,忠實紀錄台北盆地的滄海桑田,是台灣唯一有7個文化層之處。
在六千年前,古台北盆地還是一個鹹水湖,當時露出湖面的僅有芝山、圓山、寶藏巖三處較高之小山丘,也就是三座島嶼,其餘地方全被湖水淹沒。後來經長期泥沙淤積,湖水因湖緣切割陸續流失,才慢慢變成沼澤地,進而再現台北盆地的原貌。
芝山岩在六百年前,凱達格蘭族的支系毛紹翁社原住民就到此,過著漁獵游耕的生活,從遺址中出土人工栽培的炭化稻穀,配合大量的農具,可知當時一定有精熟的稻作,大量的鹿、豬、羌、魚的殘骸,可知當時人亦盛行狩獵、漁撈。這個文化在台灣找不出它的源始,學者推測可能來自於浙南閩北地區沿海一帶。
康熙初年,居住在唭哩岸附近的漳州人,和番人達成開發此地區的協議,因此,漳州族群遷居而入住此地。芝山岩原座落在「芝蘭街」,在早期被命名為「芝蘭山」。漳州人落居此地後,為了紀念家鄉漳州的勝地-芝山,而將他更名為「芝山岩」。
經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先後以保安林和天然紀念物、文化遺跡、或情報局軍事重地等來保護,一律不准開發。所以芝山文化生態綠園的展示舘及探坑,保留了豐沛的考古、人文、地質、生態資料,走訪綠園就像開啟一座秘密的寶庫。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在2005年12月31日,由當時擔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先生主持開幕儀式,從此台北市民多了一個既有文化,又有自然生態的公園。到此一遊一方面可做森林浴,另一方面更可做一次豐盛的文化饗宴,她可使我們體會到老祖先的生活點滴,及台北城市的歷史印記。
1945年美軍航照圖
(中研院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芝山岩在日治時期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從美軍的航照圖中看出,山上僅有左側惠濟宮與右側的神社,芝山岩周圍多為農田。
1967年台北市舊航照影像
(中研院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到了1967年,隨著台北市人口成長,芝山岩山腳下與周圍開始有聚落產生,四周出現了許多的房子。芝山岩的山頂上也因為人為活動的影響,有些區域裸露出來,呈現白色。
2019年台北航照圖(Google Earth)
到了現今,已經看不出芝山岩周圍有農田存在的痕跡,芝山岩周圍已經被許多的房子所包圍,芝山岩成為都市中的一顆綠寶石,且芝山岩上的植物也長得更加茂密,成為都市中的動植物的棲息地,就像是都市叢林中綠寶石!
列印此頁
GO TOP